本文目錄一覽:1、獄中題壁譯文|注釋|賞析2、獄中題壁原文及翻譯3、獄中題壁4、戴望舒獄中題
本文目錄一覽:
1、獄中題壁譯文 | 注釋 | 賞析2、獄中題壁原文及翻譯3、獄中題壁4、戴望舒獄中題壁紙全詩獄中題壁譯文 | 注釋 | 賞析
獄中題壁 [近現(xiàn)代]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版本一)
(資料圖片)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jǐn)S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版本二)
愛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在逃亡中投宿時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注釋 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jié)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于接待。事見《后漢書·張儉傳》。忍死:裝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quán),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
鑒賞
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復(fù),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后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么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于先對象描述后自我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觸。他一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為,一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為的行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確地認(rèn)為:其一,“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并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意思。
創(chuàng)作背景
獄中題壁原文及翻譯
《獄中題壁》原文及翻譯如下:
《獄中題壁》原文是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獄中題壁》翻譯是逃亡生活是如此緊張,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
也希望戰(zhàn)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yè)。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獄中題壁》創(chuàng)作背景
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農(nóng)歷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八月,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yù)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涤袨?、梁啟超避往海外。許多人勸譚盡快離開,但他卻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來,決心留下來營救光緒帝。
幾位日本友人力請他東渡日本,他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請自嗣同始。9月21日,他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人同時被捕。這首詩即是他在獄中所作。
獄中題壁
《獄中題壁》是清朝譚嗣同的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意思是說,我希望逃亡的同志像張儉一樣得到民眾的信任和保護,更期待戰(zhàn)友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大業(yè)。我獨自橫刀,仰天大笑,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恰如巍巍昆侖,雄偉壯麗,氣魄宏大。詩雖短小,豪邁之氣卻直沖牛斗。體現(xiàn)了譚嗣同慷慨赴死的決心和對戰(zhàn)友寄予的殷切期望。
戊戌變法雖然意義重大,但注定要失敗告終,因為它是由毫無經(jīng)驗和勢力的光緒皇帝,帶著幾個書生和中層官員進行的一場革命,而革命的對象卻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用現(xiàn)在的話說,一個政治上極不成熟的年輕領(lǐng)導(dǎo),和幾個廳級干部,就想發(fā)動政變,控制天下,焉有不敗之理。這些中層官員既無,又無軍權(quán),僅憑一腔熱,幾點觀念,就想輕而易舉變法翻天,門都沒有,慈禧太后和榮祿、袁世凱們可不是吃素的,他們才是老奸巨猾,翻云覆雨的老政客。
戊戌政變后,光緒帝被囚于中南海瀛臺,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皆被害。叫得最響的是康有為和梁啟超,跑得最快的也是他們。在政變中他們一籌莫展,毫無應(yīng)對辦法。其他人不光沒有辦法阻止政變,連逃亡的出路都沒有,只好束手就擒。只有譚嗣同是個富有的真英雄。政變前敢于獨自游說袁世凱擒慈禧、榮祿,膽略過人。政變后,放棄逃生機會,毅然赴死。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而成,今中國未聞有流而犧牲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豪情萬狀,壯志凌云!真大丈夫之所為也。雖然他選擇了死殉變法,卻期望其他戰(zhàn)友能保全自己,伺機東山再起。他的《獄中題壁》正是要表達這一意愿。
詩中提到了兩個人物的故事。其一是東漢的張儉。張儉系名門之后,頗有德名。因檢舉彈劾宦官侯覽而與之結(jié)怨,時侯覽頗有權(quán)勢,千方百計尋找機會要報復(fù)張儉。正好鄉(xiāng)里有個叫朱并的,用上世紀(jì)末的話說,是個典型的“二流子”,用時下的詞形容,是個不靠譜的二貨,因被張儉拋棄而心懷怨恨,于是上奏誣陷說張儉和同郡的二十四人結(jié)黨,于是侯覽抓住機會,想置之于死地,稟報朝廷發(fā)文書逮捕張儉。張儉只好逃命,開始流亡生活。但大家都看重他的人品,只要張儉來投,沒有不冒著風(fēng)險接納的。有一天,他逃到一個叫東萊的地方,住在李篤家里。外黃縣縣令毛欽得知消息后,帶人來到李篤家抓捕張儉,李篤悄悄對毛欽說:“張儉天下聞名,雖然逃亡,但并未犯罪。您忍心抓捕他嗎?” 毛欽聽后說:春秋時蘧伯玉以自己獨當(dāng)君子為恥,你可不能獨自履行仁義!李篤說:我雖行仁義,大人又何嘗不是呢!毛欽聽后感嘆著帶兵走了。執(zhí)法者和窩藏犯居然都爭著保護犯人,而且要分享仁義之名,真是匪夷所思。張儉一路逃亡,所投靠的人家,被重刑處死的有好幾十人,家族親屬都被牽連而死,但沒人出賣過張儉,可見大家對他的尊重甚于自己和家人的命,這在當(dāng)今時代,簡直不敢想像,不去舉報領(lǐng)賞就不錯了,誰還會傻到拿命開玩笑。 你不招惹誰,騙子還經(jīng)常上門呢!所以古人很多的優(yōu)良品質(zhì),現(xiàn)代人都丟了,好的沒繼承,壞的卻發(fā)揚光大了。
詩中提到的另一個人是東漢的杜根。杜根為人耿直,喜歡較真。永初元年,他被推舉為孝廉,后在朝廷做郎中。其時皇帝少弱,和熹鄧太后執(zhí)政,權(quán)力集中于外戚。杜根認(rèn)為安帝已長大,可以親自理政,便和他人一起上書,希望還政于帝。其實,縱觀整個東漢,大部分時期要么外戚執(zhí)政,要么宦官掌權(quán),因為皇帝大多都是孩子,所謂長大了,也無非就是十幾歲,沒人輔佐,確實容易出問題。太后家人參政,也在情理之中。杜根是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又很執(zhí)著,當(dāng)然不能坐視,于是憤而進言。沒想到太后很生氣,后果就嚴(yán)重了,朝廷立即派人逮捕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白袋子套住,就在大殿上,眾目睽睽之下亂棍打死,以儆效尤。執(zhí)法之人十分敬重杜根為人,畢竟杜根正直無私,一心為了國家朝廷,于是私下告訴行刑者打的時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后又用車把杜根接出城,因此杜根保住了命。太后命令人來檢查,杜根就裝死,裝了三天,直到眼睛里長蟲,太后以為他確實死了。杜根才得以逃,隱姓埋名,到宜城山里做了一個酒保。
直到鄧氏一族被誅,杜根才得以重見天日,被擢升為高官。
詩中用到兩個典故,一方面期望逃亡的同志堅持忍耐,直到機會來臨;另一方面希望廣大的民眾支持變法,接納投門的逃亡同志。人言該詩經(jīng)梁啟超潤色,原詩雖有此意,但并不強烈。經(jīng)過修改,顯得逃亡者與赴死者一樣偉大高尚,不免有自我美化之嫌。
戴望舒獄中題壁紙全詩
《獄中題壁》一詩是愛國詩人戴望舒于1942年4月24日所作。是在日本侵華、全民抗戰(zhàn)的災(zāi)難的日子,在自己身陷獄中,面臨酷刑和死亡時詩人的自白。與前期詩作的灰頹、低沉相比,面對死亡,詩人大徹大悟了生命的真義,為自由和光明,他寧愿赴死,而“他的靈魂”將“高高飄揚”。
《獄中題壁》
如果我死在這里,
朋友啊,不要悲傷,
我會永遠地生存
在你們的心上。
你們之中的一個死了,
在日本占領(lǐng)地的牢里,
他懷著的深深,
你們應(yīng)該永遠地記憶。
當(dāng)你們回來,
從泥土掘起他傷損的肢體,
用你們勝利的歡呼
把他的靈魂高高揚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著太陽,沐著飄風(fēng):
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
這曾是他唯一的美夢。
以上就是小編對獄中題壁的相關(guān)信息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