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外媒報道,奧地利科學院的科學家發(fā)表在《CELL》(《細胞》)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科學家用干細胞成功培育出了一個芝麻大小的人類心臟,這也
據(jù)外媒報道,奧地利科學院的科學家發(fā)表在《CELL》(《細胞》)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科學家用干細胞成功培育出了一個芝麻大小的“人類心臟”,這也是首個通過自由生長培育出的“心臟”。
此前,已經(jīng)有科學家培育出一些自組織眼器官、自組織腦器官和自組織腸器官,但基本上都是借助支架、磨具等工具,利用信號通路讓細胞分化從而形成這些器官。
而這個“人類心臟”,是首個類似于人類心臟的自組織微型器官,并且沒有使用支架、磨具等工具,而是利用了目前所有的信號通路技術。
奧地利科學院生物學家薩莎·門德詹(Sasha Mendjan)表示,雖然也是基于信號通路技術,但我們綜合了目前所有的信號通路技術。通過在培育皿中利用六條已知的信號通路,來誘導多能干細胞,從而協(xié)調“人類心臟”發(fā)育。
在實驗室里僅僅生長了一周之后,“人類心臟”的細胞團就形成了一個3D結構,并且可以有節(jié)奏地跳動,還能夠將液體從它的腔室狀空腔中擠出。
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也是胚胎中最早形成的器官之一,其形成過程相當復雜,導致科學家們目前仍然沒有弄清楚心臟形成過程的所有特征。
也正是由于這些知識的相對匱乏,導致專家并不能弄清楚一些心臟畸形和疾病是如何以及為什么發(fā)生的。因此,就不能夠更好地預防和治療這些心臟疾病。
因此,類心臟器官的出現(xiàn),將有助于科學家對心臟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開發(fā)出全新的治療方法。此外,還有助于對一些尚在開發(fā)的藥物研制,能夠在臨床試驗中來測試這些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