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貿易業(yè)界目前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進出口貿易的減少幅度及其對香港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以及一旦中國內地經濟發(fā)展依靠內需超越依靠出口,
香港貿易業(yè)界目前關注的核心問題是:進出口貿易的減少幅度及其對香港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以及一旦中國內地經濟發(fā)展依靠內需超越依靠出口,香港作為轉口港的地位將發(fā)生哪些變化?
身為中美之間的貿易中介地,兩國之間因貿易糾紛所產生的沖擊波,正在不斷波及香港。
“隨著美國與內地的貿易摩擦升溫,外圍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已顯著增加,本港經濟面臨的影響料更為明顯。”7月16日,香港政府相關部門在向香港立法會提交相關評估文件時稱。
從數據分析,中美之間經香港轉口且與貿易爭端有關的貿易量,只占其貿易總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因貿易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各方均在擔心一旦情況惡化,香港情況會迅速變糟:除出口減弱對香港貿易與航運造成直接影響外,還間接影響香港金融市場的投資前景及氣氛;隨之而來的,則是香港的旅游及零售業(yè)可能亦會受到匯率變化波及產生漣漪效應等。沒有人想要看到2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時糟糕的狀況在香港重現,各方均在積極努力維持經濟發(fā)展的良好勢頭,以保持3%至4%的GDP增長率。
轉口港地位
據3月初香港政府統(tǒng)計處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生產總值(GDP)為2.66萬億港元(3414億美元);與此同期,香港商品進出口數據則分別為4.36萬億港元和3.88萬億港元,加總后相當于香港GDP的310%。
因香港本地制造業(yè)早已外遷多年,轉口貿易占其整體出口的比重高達98%左右(2017年香港貨物貿易總出口4969億美元,本產出口56億美元,轉口4913億美元),大進大出,是香港高度外向型經濟結構的典型概括。
2017年至2018年4月,受美國私人國內投資強勁增長刺激進口需求等一系列全球性利好因素影響,香港的總出口反彈強勁。中國和美國,分別成為了香港這一階段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
2017年,香港出口往中國內地和美國的商品貨值為21058億港元和3302億港元,分別占整體出口的54%和9%。中美還分別是香港第一大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2017年,香港進口自中國內地和美國的商品貨值分別為20301億港元和2137億港元,分別占整體進口的47%和5%。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的一項統(tǒng)計數據則顯示:2017年,中美占香港對外貿易總額比重分別約為50%及7%。其中,經香港往來中美之間的轉口貨品總值約450億美元,相當于香港GDP的13%及總出口的9%。
中美之間貿易活動正常與否,對香港外貿表現的影響舉足輕重。也正因如此,4月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一份涵蓋約1300項商品約500億美元的建議加征中國產品關稅清單后,香港很快進行了回應。
據此一階段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評估:內地經香港轉口去美國的貨物,第一輪500億美元加25%關稅影響的貨值在第一階段大概是400多億港元。美國經香港轉口到內地的也有幾十億港元,占香港總轉口的比重只是0.1%、0.2%。
據《財經》記者查詢香港政府統(tǒng)計處2017年時香港與中國內地及美國的貿易統(tǒng)計數字(按標準國際貿易分類中的組劃分),大部分中美經香港轉口的商品都不在雙方首輪的關稅征收清單中(其中美方主要涉及電機、機械及交通工具,中方主要涉及農產品、汽車及水產品)。
“就算它第二期8月1日的都照做的話,那個量比第一期還要少。我們測算過,即使這樣,對我們的GDP增長的影響不超過0.1個至0.2個百分點。即時影響不大,本港經濟能承受。”陳茂波稱。
但是,“即使貿易戰(zhàn)全方位進行也不可能令中美雙邊貿易和經香港的轉口完全停頓,香港直接受到的影響也就應該有限。這樣的評估未免過于簡單,因香港以轉口貿易為主的出口造成了大進大出的格局,貿易上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以往的經濟周期經常出現,貿易逆轉會放大香港GDP放緩的問題。”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發(fā)展規(guī)劃部高級經濟研究員戴道華近日撰文指出。
時至7月后,隨著中美貿易摩擦進入彼此征收關稅階段,香港政府相關官員在表態(tài)時所呈現的口風亦發(fā)生變化,開始承認“貿易戰(zhàn)的影響正在擴大,非直接的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7月16日,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fā)展局與香港主要商會及中小企協會的代表會面。按照該局局長邱騰華于會后所透露出的數字:倘若美國向中國總值20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征稅落實,以2017年數字計算,會影響經香港轉口至美國約三成貨值,即相當于836億港元。
連同早前美國針對500億美元中國貨品增加25%關稅,兩張清單合計影響的貨值更高逾1300億港元,占內地經香港轉口至美國貨值的一半,其相關貨值占香港整體出口約3.5%。
除此之外,香港貿易業(yè)界目前關注的核心為:其一,進出口貿易的減少幅度及其對香港整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其二,一旦中國內地經濟發(fā)展依靠內需超越依靠出口,香港作為轉口港的地位將發(fā)生哪些變化?
傳導鏈條
宏觀經濟形勢對微觀生意的各類影響,確實正在香港各相關行業(yè)中逐漸顯現出來。
“香港生機所依憑的是各類貿易和資本的流通性(flows)。香港有成千上萬家相關公司,為流通性提供各類服務……貿易戰(zhàn)對流通性的傷害毫無疑問,香港也因此成為了亞洲最易受到影響的地區(qū)。”供職于某貿易政策智庫的一位人士在其近日為《南華早報》撰寫的一篇評論中如此寫道。
作為當地四大支柱產業(yè)的組成部分,龐大的貿易和與之相關的物流業(yè),創(chuàng)造了香港近22%左右的GDP,并雇傭了80萬左右的勞動力,占香港總勞動人口的20%左右。
僅在作為全球最繁忙碼頭之一的葵涌貨柜碼頭,就養(yǎng)活了大量的碼頭工人。在香港與貿易相關的10余萬家規(guī)模不一的貿易公司當中,還匯集了各類采購、貨運代理商以及貿易融資專才,他們和與貿易相關的法律、會計等團隊一起,組成了全球最龐大且技術領先的專業(yè)貿易團隊。
“中美之間貿易減少,雖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貿易反而可能會增多,但一方面可能不需經過香港,另一方面若導致全球經濟整體走弱,也必定會影響香港的轉口貿易及金融市場。”利豐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員對《財經》記者表示,“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確定的公司遭受了重大的損失,但市場對于陰雨的預期已很明顯。”
香港貿易商的態(tài)度正在變得日益悲觀,約43%受訪者擔心會有負面影響。而在今年一季度時,則只有26%的受訪者持這一意見,這是香港貿發(fā)局近期的一項調查所得出的結論。
他們擔心的核心問題之一,是中國對美國出口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外國增加值。一旦雙方進出口減少,會對中國進口大量原材料及半成品出口至美國的整個產業(yè)鏈造成不利因素,且或會遠大于中美貿易經過香港轉口的總量。
與之相關的另外一個問題,則是香港的商品貿易雖然一直有不小的赤字,但服務貿易一直保持盈余。一旦貿易活動增長放緩,將牽連整體經濟形勢。
“隨著征收關稅的范圍逐漸擴展至食品、紡織衣物及冰箱、空調等最終產品,沖擊的范圍及幅度還會成倍增加。”前述研究人員稱。
據其介紹,這種影響應分貿易和生產兩個環(huán)節(jié)評測——雖兩個環(huán)節(jié)可能是在一家公司內部完成,要么是在香港本地生產后向外銷售,要么是香港廠商已與珠三角地區(qū)形成“前店后廠”的關系——對于前者,香港大多數貿易公司都屬于“蚊型”,不少可能只與內地的一家制造企業(yè)有貿易往來,一旦上游企業(yè)產品被征稅,其經營會難以為繼;對于后者,有超過7000家港資制造業(yè)企業(yè)在珠三角地區(qū)經營,其中絕大部分以出口為導向,其若能開拓新的市場,選擇性會多一些。
但主營嬰幼兒護理用品的岳強貿易公司行政總裁梁家強告訴《財經》記者:國際其他市場的空白往往比不上美國市場的規(guī)模,一旦企業(yè)不能將大量產品銷往歐洲、東南亞等地,日子會比較艱難,裁員或者減產,其實都是可選項。
據其介紹,成規(guī)模的交易從雙方最初接觸到下單通常需要一年時間,除辦理各類手續(xù)外,還要中間商或廠商有較為強大的資金周轉能力。在本地銀行政策收緊的情況下,過程實屬不易,能不換,沒有誰會貿然行事。
對于香港企業(yè)來說,如果難以在短期內改變貨物的來源地或者銷售市場,其要么自己硬扛下關稅成本,要么轉嫁給進口商。“根據目前收到的意見,有50%以上的出口港商會將關稅成本轉嫁予美國進口商,美國進口商未必能完全承接,變相要由消費者承擔,相信肯定會對美國的消費者造成影響。”香港工業(yè)總會主席的郭振華在近日出席相關會議時稱。
為了降低損失,Sandler,Travis & Rosenberg合伙人及亞太區(qū)負責人彭郁竹曾對香港貿發(fā)局提出建議稱,香港與中國內地公司可運用一些此前較少使用的工具,包括向美方申請豁免關稅;采取“關稅工程”(tariffengineering)使產品歸入不加征關稅的類目獲得優(yōu)惠;以及借助原產地原則,將產品的官方原產地從香港或中國內地轉為另一個不受加征關稅影響的國家。
此外,企業(yè)還可考慮嘗試降低用來評稅的買賣價格,通過安排中間商購買自家產品再賣出去,只要有關的安排做得妥善并符合“首次銷售規(guī)則”——美國在1988年訂立這一規(guī)則,容許美國買家在沒有減少離岸供應商的利潤幅度下,降低繳稅成本——貨物就會根據中間商與工廠之間的售價來估價。
但《財經》記者向多位相關研究人士詢問后發(fā)現,這些做法的有效性各方態(tài)度不一??傮w來看,“以首次銷售規(guī)則為例,首先是程序復雜,很多企業(yè)以前都沒聽說過類似的流程,滿足美國政府的要求實屬不易;其次,特朗普的目的就是‘美國全贏’,能否持續(xù)有效也很難保證。”
相較之下,豁免關稅是企業(yè)較為關注的焦點之一。據美國商務部表示,截至6月20日,該國當局接納了42宗豁免向鋼產品加征關稅的申請,豁免范圍涵蓋7家從中國內地、日本、瑞典、比利時及德國進口鋼產品的公司。
邱騰華較早前亦曾表示:特區(qū)政府會通過不同渠道,向美國提出交涉,要求美國在加征關稅的清單上剔除香港,并協助受影響的企業(yè),按程序向美國政府提出豁免申請。
更多的企業(yè)則在觀望,視客戶的落單速度及生產成本,決定是繼續(xù)在香港及內地生產,還是將生產搬遷至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客戶一旦換了下家就不會回頭了,若貿易戰(zhàn)發(fā)展成為長期戰(zhàn),或會加快港商把產業(yè)鏈轉移。”郭振華提醒稱,“應盡量拖延客戶尋找新供應商的時間。”
“香港企業(yè)應尋找與內地企業(yè)并船出海的機遇,在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及新興市場,通過建立工業(yè)園,讓更多的中小企業(yè)也有機會走出去,從根本上規(guī)避貿易沖突。”前述研究人員建議稱。
積極籌謀
2017年時,因進出口錄得8.7%和8.0%的較快增長,香港GDP增幅加快至3.8%。在此前一年,因相關數字不理想,增幅僅為2.2%。
在早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陳茂波預測今年香港經濟增長為3%至4%。在增長動力或將放緩前提下,香港是否能實現這一目標?前景可能并不樂觀。
“內地與香港兩地金融市場持續(xù)受壓,將對香港的增長前景帶來下行風險,6月香港采購經理指數跌至47.8的兩年低位,中美貿易戰(zhàn)對香港經濟的影響預料在下半年逐漸浮現。”黃思華認為。
除貿易減少的直接影響外,因美國短期內的貿易逆差縮減正在助長美元走強,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正在承壓;此外,因受聯系匯率的牽制,港元匯率及利率也可能會對香港經濟形成夾擊。
“中國是美國最大海外債主,如果被迫使出(拋售美國國債)這一招,將導致美債價格下挫,債券孳息上揚,美國受痛擊之余,香港也必遭遇池魚之殃。在聯系匯率制度下為支持港元,外匯基金須持有大比例的美債,同樣會承受損失。”《信報》在近日的一篇社論中預警稱。
事實上,在美國宣布擬向一千多種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后,香港股市一度出現急劇震蕩,近期恒指亦一直處于積極調整格局。故有一位教授在評論時戲稱,短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香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票市場上”。
為處理一系列可能出現的極端市況,香港證監(jiān)會近日表示,其正在與港交所和金管局展開合作,確保港交所的交易及風險管理系統(tǒng)足以處理極端市況帶來的沖擊。
對于可能會對銀行業(yè)信貸及流動性產生風險的一系列渠道,香港政府亦在評估貿易戰(zhàn)的文件中表示,將會密切監(jiān)察及保持警惕。
對于將直接受到貿易摩擦影響的各類企業(yè),香港政府亦正在籌劃實施一系列“特別優(yōu)待”:
為增加中小企業(yè)出口,香港政府表示,其在有必要時會展開中小企信貸保證計劃,并與非政府組織,例如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下稱“信保局”)、貿易發(fā)展局及生產力促進局亦會加強溝通,繼續(xù)研究與合適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并計劃增設五個海外辦事處,包括印度、俄羅斯等地區(qū)。
此外,相關部門亦在計劃將“發(fā)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下的東盟計劃提早于8月推出,盡早協助港商進一步拓展東盟市場,分散業(yè)務風險。
作為給香港出口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專責機構,成立于1966年的信保局已于近期宣布將推出特別支援措施加強對香港出口商的支持。
措施主要包括:其一,為香港出口商免費提供的買家信用評估服務,由現時3個增加至6個;其二,為支援中小企業(yè),特別免費提供額外付貨前風險保障予受到美國實施關稅影響的“小營業(yè)額保單”保戶。
“措施可能會有,但在目前比較微妙的局勢下,沒有哪個官員會愿意直接指出貿易戰(zhàn)對香港的影響。”據一位相關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一份將直接受到影響的香港企業(yè)分類名單,將在今年8月晚些時候在立法會舉行答問大會時公布。”“香港在好年景時不斷增加的庫房儲備,在風暴來臨之際,應該要用上了。”
7月12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香港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表示,為應對中美貿易摩擦,香港將以三點應對,其分別是:積極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經濟發(fā)展多元化和提升香港國際地位。